“麻布袋”之旅:电子游戏如何讲述无名者的历史传递?

   时间:2025-05-17 14:42 来源:ITBEAR作者:顾雨柔

在电子游戏《燕云十六声》的河西版本中,一个名为“月问长安”的主线章节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引发了广泛讨论。该章节讲述了一个与普通电子游戏主角大相径庭的故事,主角并非拥有超凡能力或英雄光环的角色,而是一位普通的西域军驿杂工。

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后的西域,此时唐朝因平定叛乱而抽调了西域军队的精锐,导致吐蕃趁机攻占河西、陇右地区,西域守军与长安失去联系。玩家扮演的这位杂工,在边境崩溃、军队覆灭后,被临终的士兵托付了一只装有未知物品的麻布袋,任务是将其带回长安。整个旅程中,玩家控制的角色既不知道麻布袋里装的是什么,也没有任何指引、援助或战斗能力,只能徒步穿越充满危险的西域。

在旅途中,主角遭遇了土匪、沙暴和叛军的阻挠,最终得知麻布袋里装的只是一堆棉花种子。故事的高潮是,主角在精疲力竭后死在了西域,临死前他将种子撒在了自己身上,任由秃鹫啄食。这些种子最终通过秃鹫带到了中原,生根发芽,完成了历史的传递。

这个章节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子游戏中的英雄主义叙事模式。在传统的游戏中,玩家扮演的主角通常拥有超凡的能力或独特的机遇,通过不断提升技能和操作技巧,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改变世界或实现个人目标。而在“月问长安”中,主角既无精熟的技艺,也无显赫的身份,更无改变世界的力量。他只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被迫前行的小人物,他的旅程没有荣耀和胜利,只有无尽的苦难和偶然。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挑战了玩家的心理预期,也改变了游戏体验的本质。在传统的动作游戏中,玩家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获得成长和进步的满足感。而在“月问长安”中,玩家面对的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注定的失败。跑动、跳跃和闪避成了主角仅有的动作,但这些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环境时几乎无效。玩家无法通过升级或掌握新技能来改变命运,只能尽力延迟失败的到来。

这种极简的交互机制和极弱的角色设计,迫使玩家沉入一种更接近历史基层视角的体验。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帝国兴衰和王朝轮替的宏观叙述,而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来呈现关于人民、苦难和偶然性的传递。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戏体验,也引发了对历史主体性的重新思考。

在“月问长安”中,玩家控制的角色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行动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通过传递一袋棉花种子,完成了历史的延续。这种延续并非来自英雄人物的壮举,而是来自无数普通人在无法选择的现实中被动却持续地完成的文明传递。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揭示了人民史观所内含的冷酷逻辑,也展现了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叙事媒介的独特潜力。

“月问长安”章节还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美学,构建了一种面向人民的、带有荒诞感却不乏尊严的叙事风格。在生存的琐碎路径与历史的大尺度进程之间,游戏构建出一个有别于“史书”与“传记”的感知通道,让玩家亲身经历一次几乎没有主动性、没有反馈、也无法掌控的旅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挑战了玩家的认知结构,也提供了一种对个体在历史中作用的深刻反思。

在《燕云十六声》的“月问长安”章节中,玩家扮演的角色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的行动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个章节不仅打破了传统电子游戏中的英雄主义叙事模式,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和叙事美学。它让玩家在体验游戏的同时,思考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叙事媒介的独特潜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