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市场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面临哪些新挑战?

   时间:2025-04-26 21:03 来源:ITBEAR作者:顾雨柔

4月25日,上海迎来了一场聚焦游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盛会——“知识产权护航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此次论坛揭幕了《2025年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为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把脉定向。

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最新数据,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实际销售收入高达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游戏用户规模达到6.74亿人,同比增长0.94%,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游戏产业的蓬勃态势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新型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也如影随形,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作为游戏产业的核心资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关键,如何有效应对侵权行为,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网络游戏从研发到上线,每一步都可能遭遇泄密、外挂、私服、“换皮”等侵权行为的侵扰。在这些侵权纠纷中,商业秘密保护的定性和定损难题尤为突出,成为游戏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与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报告》,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深入剖析。

《报告》指出,未公开游戏信息如代码、数值设定、角色形象、地图等,在民事案件中已被广泛认定为商业秘密。以“米哈游诉陈某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为例,该案不仅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法律借鉴。

尽管如此,游戏企业在商业秘密维权之路上仍面临诸多难题。特别是在刑事认定方面,关于“阶段性保密”是否影响信息“秘密性”的讨论,仍在行业内持续发酵。《报告》从多角度给出了应对策略,强调阶段性保密信息在侵权行为发生时若仍满足秘密性要件,则应追究侵权责任;同时,针对商业秘密刑事定损难的问题,《报告》建议明确侵权赔偿数额的计算依据,并鼓励适用多种损害赔偿计算方式。

《报告》还针对“传播游戏涉密内容”的侵权行为提出了建议,主张在网络游戏著作权犯罪立案追诉时,结合传播量、点击量、会员量等入罪计算标准,并丰富、拓展“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同时,《报告》呼吁相关部门出台专门针对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以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

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副院长刘维作为《报告》主编,表示针对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新问题,应甄别问题性质,针对性加以完善。他希望通过《报告》的研究成果,为游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新启示,推动行业在理念更新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不正当竞争处处长史书禄介绍了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推动游戏产业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举措。通过立法推动、创新试点、现场指导、宣传培训、执法维权等全链条行政保护,上海市不仅指导企业建成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单位,还编写了网络游戏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合规指南,有效提升了游戏产业的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和水平。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顾惠蓉也分享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在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包括打通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建设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制度等,为网络游戏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她建议企业主动在专利领域开展合理布局,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保护机制,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游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