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月问世以来,叠纸网络的3D乙女游戏《恋与深空》在全球市场迅速崭露头角,多次荣登App Store畅销榜榜首。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8日,该游戏的全球总收入已突破5亿美元大关,彰显了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叠纸网络首次尝试全球同步发行《恋与深空》,在广告投放和产品包装上均展现出强烈的全球化意图。这款游戏不仅着眼于“亚洲乙游圈层”的稳定受众,更将自己定位为面向全球的叙事型情感产品。
为了更好地适应各地玩家的文化背景,《恋与深空》对男主角的名字进行了本地化调整。然而,这一策略在英语市场引发了争议。在英文版中,五位男主角均被赋予了常见的西方名字,如“Caleb”、“Zayne”等。由于在英语语境中,人们通常使用“姓氏+敬称”的方式称呼他人,而游戏中在专业身份场景下却出现了如“Dr. Zayne”这样缺乏姓氏的称呼,这让一些英语为母语的玩家感到不真实,影响了角色的身份认同感。
游戏构建在一个完全虚构的架空世界之上,并未明确交代角色的文化背景或所属国家。这种刻意模糊化的设定原本是为了增强幻想沉浸感,却在本地化过程中产生了微妙的矛盾。英语区的玩家对角色的文化归属和族裔特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种跨文化的表达差异在玩家社群中被进一步放大。
相比之下,国内玩家通常将男主角视为架空世界观下自然延伸出的角色,与自身文化有着亲近的联系,并不太强调身份归属问题。这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知差异,使得本次命名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多元而复杂的讨论。
尽管这些争议并未对《恋与深空》在海外的优异表现造成显著影响,但无疑指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方向:在乙女游戏强调“沉浸感”和“陪伴感”的核心要素上,本地化如何在文化亲近感与角色完整性之间找到平衡?
名字往往是玩家与角色关系建立的第一步,在乙游中更是建立情感链接的核心。其他游戏厂商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如网易旗下的《世界之外》通过AI语音交互技术,让男主角在游戏中喊出玩家的自定义姓名,这一设计在玩家中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面对全球市场时,如何处理游戏内角色的名字成为了游戏厂商的重要课题。《恋与深空》在日语和韩语版本中的角色命名上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本地化策略。在日语版本中,男主的命名主要基于中文原名的语义关联进行名词化再造,或对中文姓氏的日语读法进行适应性改良。在韩语版本中,则采用了音译为主、适度本土化的处理方式,保留了原名的发音相近性,并与角色设定形成了精妙的互文关系。
通过对男主名字翻译的观察,不难发现,日韩与中国文化系统整体相近,因此在翻译上尽量保留了原名的音意特征。而英语与中文语境差异较大,厂商更愿意用通用英文名代替拼音,以建立更“本地化”的亲切感。然而,日本游戏在全球版本中通常保留原始的日文罗马音表达,强化了角色的文化辨识度,完成了文化输出。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与出海目标的考量。
乙女游戏作为一种高度强调文本叙事与情感参与的游戏类型,其本地化过程远不止是语言转换,更是一场文化与情感语境的再建构。角色的名字不仅是代号,更是情感连结的起点。因此,游戏在出海过程中,如何进行本地化处理,成为了一个充满挑战的选择题。
围绕“名字”的争议,不仅仅是翻译层面的问题,更映射出玩家对角色身份认同、文化归属乃至情感投射方式的不同理解。这也折射出当下国产女性向游戏在出海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议题:我们究竟希望输出怎样的故事,又愿意保留多少属于自己的讲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