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名为“哪吒”的卡牌游戏在校园内悄然走红,成为中小学生间炙手可热的“社交货币”。这股卡牌热潮背后,隐藏着一批未成年粉丝的狂热消费和情绪满足,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商业伦理和监管的深刻思考。
记者深入调查了卡牌的生产商——卡游公司,发现该公司的卡牌产品,如哪吒、奥特曼、小马宝莉等系列,均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营销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的关注。卡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精美的设计和话题性,更在于其盲盒式的消费模式,这种带有博彩性质的随机消费模式,恰好击中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攀比心。
在上海的一家卡游门店,记者目睹了一位小学女生因抽到稀有卡牌而引发的轰动场景。她兴奋地尖叫,店内几乎所有人都围了上来,店员不仅夸她手气好,还为她提供了专业的卡牌保护措施。这位女生当日共购买了5盒哪吒IP卡盒,花费高达900元,而除了稀有卡外,其余普通卡均被她丢弃。
卡游公司对卡牌种类和稀有度的精心设计,更是让玩家欲罢不能。哪吒系列卡牌共有173种,分为12个稀有度等级,其中最高稀有度的SP卡,抽中概率仅为0.062%。这意味着,理论上需要花费3226元才能买到一张SP卡。而集齐一整套哪吒卡牌,更是需要花费数万元乃至更多。
二手市场的兴起,更是为卡牌经济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未成年玩家对不同稀有卡的二手价格了如指掌,卡牌收集交换逐渐演变成了一场“金钱游戏”。一张卡牌的二手价格,不仅量化了其稀有度,还制造出了流通性,让卡牌在商品属性之外衍生出了交易属性和金融属性。
卡游公司在销售渠道上的不遗余力,也是其规模迅速扩张的关键。卡游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包括经销商渠道、直营渠道和零售渠道。卡游还积极利用直播间拆卡带货这一新兴销售渠道,加速卡牌市场的膨胀。然而,这也滋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刺激性销售、诱导消费等。
在直播间,买家可以选择“线上下单拆包”或“发货自拆”。主播往往会使用“挑逗性”的语言引导观众下单购卡,每当出现稀有卡时,主播会高呼“太欧了!”“天哪!”,给予购卡者以及围观者极大的心理刺激。这种销售模式大大增强了刺激性,但也突破了卡牌原有的概率设定,让销售带货行为有了更多可操纵的空间。
卡游公司的卡牌业务毛利率高达70%左右,高额的利润回报驱动着其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张。然而,这种商业模式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和监管挑战。如何规范面向未成年的销售行为、如何让多如牛毛的线上、线下渠道严格落实相关法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的相关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卡游公司的上市之路也充满了挑战。其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后,半年内申请失效,至今未披露进展。其间,中国证监会曾要求公司就股权激励是否存在入股价格异常、未成年人信息网络保护、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等补充材料。卡游公司在上市申请文件中也提到了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合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