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并大手笔充值的现象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为这类纠纷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引。
其中一起案例中,未成年人沈某在暑假期间,利用其父亲的手机号在某游戏平台注册账号,并使用父亲的支付宝进行充值,累计金额高达3万余元。令人惊讶的是,该游戏账号的实名认证信息竟是沈某父亲的名字与其母亲的身份证号码组合,这显然不符合实名认证的基本要求。法院查明,游戏公司在实名认证环节存在疏漏,未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导致未成年人得以绕过监管进行大额充值。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游戏公司全额退还了沈某的充值款项。
另一起案例中,14岁的李某使用其父母实名认证的账号进行游戏充值,累计金额达37万余元。法院认为,虽然游戏公司设置了一定的防沉迷措施,但未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进行充值。然而,李某的父母也存在明显过错,他们不仅告知李某手机支付密码,还长期未能发现李某的游戏充值行为。因此,法院判决游戏公司仅退还三分之一的充值款,其余部分由李某及其父母自行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未成年人并非通过游戏官方渠道进行充值,而是选择了一些非官方的第三方渠道。在杨某案例中,他通过手机渠道商向某游戏充值1.2万元,但后因退款无果诉至法院。法院查明,这些款项实际上是杨某向淘宝店主购买的游戏道具费用,游戏公司并未参与交易。因此,法院驳回了杨某的诉讼请求。
还有一些案例反映了监护人在退款后的监管不力问题。在卿某案例中,其监护人曾成功申请过游戏充值退款,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卿某的游戏和充值行为,导致卿某再次进行大额充值。法院认为,监护人未适当履行监护责任,判决驳回了其退款申请。
然而,并非所有涉及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纠纷都是未成年人的行为。在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中,小李的父亲大李起诉称,其年仅3岁的孩子小李在游戏内充值了2万余元。但法院经审理查明,该游戏账号的充值行为显然与一个幼儿的能力不符。账号在深夜、凌晨等时段高频登录,且出现成人化的文字表述,充值时段关联的支付账户还存在网吧消费记录。法院认定,大李恶意利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虚构未成年人充值事实,构成虚假诉讼,并依法对其进行了罚款。
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网络游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也提醒了家长和游戏公司应共同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家长应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监管,而游戏公司则应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过度消费。
同时,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也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和保护原则,既要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