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2025年的科技发展历程时,人们无疑会将这一年标记为赛博朋克风格初现的重要节点。一系列震撼业界的技术突破,不仅让科技界为之震动,也让广大职场人士心生焦虑。
春节期间,DeepSeek公司推出的开源推理模型DeepSeek-R1,其性能与OpenAI的GPT-4模型不相上下,犹如一份科技界的新春贺礼,令人瞩目。紧接着,北京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产品Manus横空出世,这款号称能解决各类复杂任务的“真正自主的AI代理”,瞬间在科技圈内掀起轩然大波,让不少职场人夜不能寐。
何潇,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合伙人,他深切感受到了AI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就明显感觉到AI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何潇告诉记者,现在AI已经能够承担部分工作,就像一个24小时待命的助手。然而,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何潇也发现,AI目前仍然只能扮演辅助角色,其输出的内容与人类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人在视野的广度和与社会的连接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尽管AI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中,但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让不少人的焦虑感悄然滋生。人与AI的理想合作关系仍处于摸索阶段,一场微妙的博弈正在悄然上演:人们既希望通过AI突破认知边界,又不得不时刻警惕AI可能带来的反噬。
柳林,一位近40岁的品牌宣传工作者,因AI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失去了工作。她原本在一家教育咨询公司负责撰写文案,但公司发现,借助AI技术,原本需要5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1个小时。由于工作量并未增加,领导发现员工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有大量时间闲置,因此决定裁员。柳林就是其中之一。
刚开始,柳林只是把AI当作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但随着AI功能的不断增强,她发现AI对工作的帮助越来越大。在AI的辅助下,柳林只需输入工作需求,AI就能在10秒内呈现一个完整的视频脚本,包括镜头的景别、时长、画面和文案等。虽然AI写的文案有时显得过于板正,但经过简单修改后,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柳林坦言,领导从未发现这些文案是AI写的,反而认为她写得很好。
然而,AI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柳林发现,一些网文平台已经成为AI写文的“重灾区”,作者只需提供一个创意,就可以让AI代笔。虽然平台规定不能100%使用AI写作,但并未完全禁止。柳林认为,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被裁员后,柳林决定先休息一段时间,同时考虑转行从事团队管理工作。她预感写文案的工作很容易被AI取代,因此希望寻找新的职业发展方向。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她甚至考虑提前退休。
与此同时,从事办公室文书工作的方维也感受到了AI带来的冲击。虽然DeepSeek-R1等AI产品的出现让领导们看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希望,但方维却发现,AI在政务文书撰写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AI暂时难以直接接入政务数据库,导致生成的内容远达不到人写的水准。方维只能在一堆几乎不能用的内容中挑选一些能用的部分。
AI幻觉也让方维感到头疼。虽然AI可以完成一些文书工作,但人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逐条核查信息。“人为校准”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方维认为,AI全面取代人类还远远没有到来。
设计师洪静也对AI的发展持谨慎态度。她曾尝试用AI辅助绘制建筑设计图,但发现这一过程并不简单。设计师需要不断调整关键词,才能让AI生成一张合适的图。而且,AI生成的平面图在功能流线上通常都不够精确。洪静认为,调教出有自己风格的AI需要大量时间,这种时间成本往往被忽视。因此,她在接触的一线设计师中,虽然有人倾向于结合多个AI辅助工作,但沟通成本仍然很高。
尽管AI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人类在高危作业领域的应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消防机器人、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各类智能设备正在高危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AI以惊人速度渗入创造性领域时,人类的恐慌情绪也油然而生。
柳林认为,现在的感受就像当年纺织机器发明后纺织女工的感受一样,都担心自己会被替代。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柳林表示,虽然担心被替代,但仍然无法抗拒AI的诱惑。她认为,AI可以替代一些基础性工作,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审美水平。
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需要积极应对变革浪潮。洪静认为,未来的设计师需要掌握基础技术,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审美水平。这场关于取代的追问,或许本质是对人类自我价值的反思。然而,无论AI如何发展,人类始终是深埋地下的根系,向下扎根才是人类文明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