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的唐先生遭遇了家庭经济上的一场意外风波。他的10岁女儿在短短两个月内,通过手机游戏“蛋仔派对”等消费了近8000元。这一发现让收入并不宽裕的唐先生惊愕不已,这笔钱相当于他三个月的收入。
事情起源于唐先生为方便女儿查询作业资料,将手机交予她使用。然而,女儿却利用这一机会,在班上同学的介绍下,偷偷下载了游戏,并沉迷于其中。由于唐先生的手机开通了微信免密支付功能,每当游戏弹出礼包购买界面时,系统便自动扣款,金额从18元到128元不等。
直到4月底,唐先生发现微信钱包中的余额大幅减少,才察觉到了异样。他查看账单后,震惊地发现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广东天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扣款记录。面对这一事实,唐先生深感自责,同时也对游戏公司的扣费行为感到不满。
4月底,唐先生迅速向游戏公司提交了退款申请。在客服的协助下,他提供了未成年人消费的证明材料。经过核实,游戏公司自4月27日至5月12日分批退回了共计4660元。然而,就在退款过程中,唐先生的手机又收到了30元的扣款提示,这让他倍感困惑和愤怒。
面对这一意外扣款,唐先生再次联系了游戏公司。客服在核对交易单号后确认了扣款的存在,并表示将向上级部门反馈。经过一番沟通,唐先生最终于5月21日收到了游戏公司的第二笔退款1600多元,至此累计退回金额达6200余元。客服解释称,第一笔为游戏公司退款,第二笔为游戏平台代扣返还,未同步解绑协议可能是导致二次扣费的原因。
这次经历让唐先生深刻认识到了手机管理和支付安全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已经彻底关闭了手机免密功能,并告诫女儿不要再玩手机游戏。同时,他也提醒其他家长要加强手机和支付管理,防止孩子陷入“游戏坑”。
事实上,类似唐先生女儿这样因手机游戏而大额消费的事件并不少见。今年5月初,安徽一名9岁男童也曾在1小时内通过母亲手机充值了4166元。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的广泛关注。
对此,互联网产业观察者戴先生指出,当前多数主流游戏平台均支持“未成年人退款申请”,但不少家长对退款流程并不了解,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诸多困难。他建议家长在申请退款时,应一并要求关闭所有自动续费功能,并保留通话录音与截图证据以备核查。同时,家长也应提升自身的手机管理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孩子设定清晰的手机使用规则。
对于游戏公司而言,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们应加强游戏内消费提示和监管力度,避免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同时,在退款流程上也应更加便捷和透明,以便家长能够及时挽回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