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关于“雷电法王”杨永信式教育模式的讨论再度升温,但这次并非由杨永信本人引发,而是一系列打着“反游戏”旗号的网络红人和线下教育机构,他们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卷土重来。
在互联网上,骂游戏的声音此起彼伏,而这些声音往往并非来自偏执的家长,而是年收入可达千万的教育网红博主。他们将反对游戏变成了一门生意,通过夸大游戏的危害来吸引家长关注,进而推销自己的课程或线下训练服务。
在这些博主的描述中,游戏被比作“电子毒品”,孩子们沉迷游戏就像一百年前的人吸食鸦片一样,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给国家带来灾难。这些耸人听闻的言论,配合着博主们激昂的演讲,迅速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关注。
一位名叫蒋丽的母亲,就是这些博主的忠实粉丝。她的女儿迷上了游戏,她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在网上搜索解决办法时,她看到了博主王琨的视频,王琨声称游戏应该被禁止,蒋丽深感赞同,认为游戏剥夺了孩子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然而,蒋丽不知道的是,这些反游言论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博主们通过制造和传播关于游戏的焦虑,吸引家长购买他们的课程或线下服务。这些服务往往价格不菲,但家长们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往往心甘情愿地掏钱。
在这些博主的推动下,反游戏内容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也造就了一批新的“王琨们”。他们通过喊口号、骂游戏来吸引流量,进而实现精准转化和高效收割。卖课、引流带货、线下训练营等,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盈利方式。
在这些线下训练营中,孩子们被送往各种打着“矫正”“特训”旗号的机构,接受所谓的“教育”。然而,这些机构往往缺乏合法资质,存在暴力、精神攻击等问题。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帮助,反而可能遭受更大的伤害。
据估计,整个反游产业链一年的营收超过700亿元。这些钱,一部分流入了博主和线下机构的口袋,另一部分则成为了家长们的沉重负担。而孩子们,成为了这场利益争夺中的无辜牺牲品。
事实上,将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都归因于游戏,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它掩盖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或失败。家长们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选择将责任转嫁给游戏,寄希望于商业机构能在几天或几个月内还给他们一个好孩子。
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只能换来失望。家长们与孩子的距离,在盲目追求“反游戏”的过程中越拉越远。而那些不规范、不合规的反游机构,则趁机大发横财,加剧了这一问题的恶化。
游戏的污名化,并非社会对新事物的固有认知,而是在商业机构和失责家长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社会偏见。只有家长们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避免孩子们成为这场利益争夺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