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游戏如何拿捏玩家信任?《最后生还者2》与《直到黎明》的对比启示

   时间:2025-05-12 08:59 来源:ITBEAR作者:顾青青

在探讨恐怖游戏的魅力时,两款截然不同的作品——《最后生还者 2》与《直到黎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对比素材。这两款游戏虽然都带有恐怖元素,但它们在维持玩家紧张感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最后生还者 2》作为一款动作冒险游戏,其恐怖氛围并非仅仅依靠突如其来的惊吓,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机制,让玩家在长时间的游戏过程中持续感受到不安。游戏开发者巧妙地利用了“信任危机”这一概念,通过控制视野、不允许暂停、工具失效以及虚惊一场等手法,不断挑战玩家的心理预期。

例如,在游戏的某个公寓楼场景中,玩家在开门动画结束后会突然遭遇敌人的剧烈跳吓,这种设计让玩家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对每一次开门都充满警惕。游戏不允许玩家在大多数行为中暂停,甚至在看似安全的工作台升级武器时也可能遭遇敌人的偷袭,这些设计都极大地动摇了玩家对游戏机制的信任。

在《最后生还者 2》中,手电筒的突然失效也是制造紧张感的有效手段。当玩家在昏暗的环境中依赖手电筒探索时,如果它突然没电,玩家将陷入黑暗和恐慌之中,这种无助感极大地增强了游戏的恐怖氛围。

相比之下,《直到黎明》作为一款互动电影式恐怖游戏,在维持玩家紧张感方面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游戏的核心玩法包括第三人称视角探索和过场动画中的QTE考验及选择决策。然而,玩家很快就会发现,在探索阶段实际上是安全的,真正的威胁只存在于过场动画中。

这种设计让玩家在探索时逐渐建立起信任感,从而削弱了恐怖效果。当玩家意识到探索阶段没有实质威胁时,他们就不再对游戏中的恐怖氛围和跳吓感到紧张,而是将其视为虚张声势。这种信任感的建立,使得游戏在营造紧张感方面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黎明》的开发团队曾试图通过增加平静时刻来增强紧张感,并强调QTE和选择给玩家带来的压力。然而,这些设想在实际游戏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玩家在探索阶段的信任感使得他们在面对QTE和选择时不再感到真正的紧张和恐惧。

有趣的是,这种信任感的缺失正是早期恐怖游戏如《鬼屋魔影》所追求的效果。在原版《鬼屋魔影》中,玩家需要时刻警惕周围的陷阱和敌人,因为整个游戏世界都充满了危险。然而,在2024年推出的《鬼屋魔影 重制版》中,这种理念却被大大弱化。新版游戏中的宅邸变得相对安全,玩家在探索时不再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这种变化使得新版游戏在营造恐怖氛围方面失去了原版游戏的精髓。玩家在游戏中感到宾至如归,而不再感到恐惧和不安。这再次证明了在恐怖游戏中维持玩家紧张感和不信任感的重要性。

《最后生还者 2》和《直到黎明》在维持玩家紧张感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而前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玩家信任感的巧妙挑战。这种对比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恐怖游戏机制的宝贵素材,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恐怖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玩家的根本原因。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