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平台作为全球游戏市场的领头羊,其玩家基数与商业价值的持续攀升,正引领着游戏开发者与发行商重新审视游戏成功的衡量标准。除了传统的收入与销量指标,玩家在游戏中的实际参与深度及长期留存情况,特别是各类游戏的平均与中位游玩时长,已成为评估游戏吸引力与运营潜力的关键“软指标”。
近日,国外知名游戏分析机构GameDiscoverCo利用GDCo Pro账户,深入分析了Steam平台上匿名公开的玩家档案数据,特别是“终生游玩时长”这一维度,对各大游戏品类进行了详尽的时长统计与对比。该研究覆盖了Steam上最热门的Top 250游戏,通过中位数与平均数时长对游戏品类进行了排序,并将完整数据整理成了可供查阅的Google Drive共享表格。
数据显示,JRPG(日式角色扮演游戏)在玩家沉浸度方面独占鳌头。在Steam平台Top 250热门游戏中,JRPG的中位游玩时长高达7.5小时,平均时长更是飙升至21.4小时,凸显了该品类内容的强大吸引力。JRPG往往以章节式剧情推进和丰富的分支任务设计为核心,如《女神异闻录》系列的日程推进机制和《最终幻想》系列长达百小时的主线流程,促使玩家深度投入并乐于完成多周目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JRPG曾一度被“回合制游戏”的标签所束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日式美术风格与即时战斗系统的融合作品加入赛道,为JRPG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法国团队打造的《33号远征队》便以非日系背景切入JRPG市场,展现了新的审美与玩法解读。
紧随JRPG之后的是生存类游戏,以7.0小时的中位数时长位列第二。这一品类的游戏,如《饥荒》、《The Forest》和《沙丘:觉醒》等,往往与社区驱动密切相关。服务器管理、玩家自制模组(MOD)以及定期内容更新,使得这些游戏能够在多年后依然保持高活跃度。因此,进入该赛道的开发团队需要预留长周期的运营与社区维护预算,以维持用户规模。
位列第三的是大战略游戏,虽然中位数时长为6.6小时,但平均时长高达29.1小时,位居所有品类之首。策略类游戏门槛较高,玩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复杂的UI和规则,且单局时间长。然而,一旦玩家沉浸其中,便能获得极高的游戏满足感。
刷宝类射击游戏与动作RPG分别以6.1小时与5.9小时的中位数时长进入前五。基地建设、Roguelike卡组构筑、回合制战斗、Roguelite和工作模拟等品类也榜上有名,这些游戏类型共同的特点是内容扩展性强、可重复游玩度高,且多数属于“高留存”类型。
虽然开发者无需盲目追逐高时长品类,但从数据趋势来看,这些高时长类型几乎涵盖了当前PC端最具潜力的赛道。在PC市场,玩家普遍愿意为能够反复投入、持续探索的作品买单。然而,更高的中位游玩时长并不等同于更好的商业机会。部分品类如大战略游戏,虽然玩家粘性极强,但制作门槛高、开发周期长,新进入者需谨慎考虑。
同时,GameDiscoverCo还列出了一些值得特别关注的子类型,如类银河恶魔城和解谜平台游戏。这些游戏虽然中位游玩时长相对较短,但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市场潜力。
从数据中还可以提炼出几条重要趋势:高开发成本品类往往伴随高游玩时长,但新进入者面临较大挑战;低门槛品类更容易出现低时长,延长可重玩性难度较大;对玩家而言,不同品类的Top游戏中位游玩时长往往与其“性价比”挂钩。
在每个品类的Top 250游戏中,GDCo还标注了最高与最低中位数时长的单款作品。这些数据显示,最低位往往是免费或轻量游戏,而最高位则集中在高内容量、高重复游玩度的长青作品上。
类型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玩家的停留时长和价值感知,进而在产品设计、定价策略甚至营销沟通中起到潜在作用。然而,市场依然为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作品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结合可控的制作规模、差异化玩法与运营能力,团队仍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